Description
【转】英特尔桌面CPU详细科普介绍和收集(下)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7-16
 SOCKET3 PGA紫瓷A80486SX:(2)。  QFP黑塑料SB0486DX:(1)。  QFP黑塑料SB0486SX: 1)。  80487:位宽:32bit,制程:800nm,频率:N/A,晶体管:N/A  由于486SX没有(屏蔽了)协处理单元,所以INTEL推出了协处理器487,给使用486SX的用户提升浮点运算能力,而486DX已经内置了协处理单元不需要487,因此487只有

  SOCKET3 PGA紫瓷A80486SX:(2★)。

  QFP黑塑料SB0486DX:(1★)。

  QFP黑塑料SB0486SX: 1★)。

  80487:位宽:32bit,制程:800nm,频率:N/A,晶体管:N/A

  由于486SX没有(屏蔽了)协处理单元,所以INTEL推出了协处理器487,给使用486SX的用户提升浮点运算能力,而486DX已经内置了协处理单元不需要487,因此487只有SX后缀没有DX后缀。而让人费解的是487SX其实就是一颗完整的486DX芯片,只不过重新定义了针脚,并加上一个拔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虚脚。在协处理插槽中插上487SX后,并不会协助CPU进行浮点运算,而是完全屏蔽CPU并接管控制,运算工作。虽然有完整的DX内核,重新定义的针脚却让487SX无法像486DX那样插在CPU插槽上工作,也无法只插487SX不插486SX工作,颇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。应该只是ODP486发布前的过渡产品。

  由于内置完整的486DX内核,487SX的成本堪比486DX,很少有人会用1.5倍的投入换1倍的性能,加上很快ODP486就完整取代了487SX,造成487SX当年用户极少,如今存世稀少。

  SOCKET3PGA紫瓷A80487SX:(3★)。

  ODP486:位宽:32bit,制程:N/A,频率:N/A,晶体管:N/A

  INTEL在1992年推出了升级版的486芯片Overdrive,有两种主要型号:ODP前缀的使用和487SX一样的针脚,插在487SX的插槽上用于486SX的升级,虽然仍旧会屏蔽CPU,但除了含协处理单元外,速度也有提升。ODPR前缀的则是直接替换掉CPU芯片,用于486DX的升级。

  虽然速度较快,但并不会让电脑升级到当时热门的586(pentium)级别。和Rapid CAD一样只是不换主板升级的折中选择,因此存世稀有。

  SOCKET3 PGA紫瓷ODPR486DX:(4★)。

  SOCKET3 PGA紫瓷ODP486SX:(4★)。

  Rapi CAD: 位宽:32bit,制程:800nm,频率:N/A,晶体管:N/A

  在早期PC领域,主板的集成度并不高,除了可以插入CPU,内存,键盘外,其他外设包括硬盘,软盘,串口,并口的接入,都需要通过拓展卡来实现,当然更不用说显卡和声卡了。而这些拓展卡都是专板专用,更换主板也意味着这些外设都需要更换,成本昂贵。

  于是INTEL为这类老主板用户提供了不换主板的CPU升级。Rapid CAD就是第一代升级(ODP的前身),用于386的主板升级486的芯片。分为RapidCAD-1和RapidCAD-2两块芯片,其中RapidCAD-1含有486的CPU单元,插在原386的CPU位置;RapidCAD-2含有模拟电路,插在原387的协处理器位置,因为486芯片已经内置了协处理单元,RapidCAD-2的作用就是模拟387的电信号,让系统打开协处理能力。这两个芯片是成对使用的,缺一不可。使用后可提升30%的整数运算能力和70%的浮点运算能力。虽然运算能力有大幅提升,但这种升级并不能将电脑升级成完整的486系统,因为总线毕竟还是386的,所以RapidCAD其实屏蔽了相当多的486指令集。在当时来说只能算一个折中的办法,所以适用场合低,目前存世也稀少。

  PGA紫瓷Rapid CAD-1:(6★)。

  PGA紫瓷Rapid CAD-2:(6★)。

  Pentium:位宽:32bit,制程:800nm ~350nm,频率:50MHz~266MHz,晶体管:310W~450W

  1992年INTEL发布了486的下一代CPU,按惯例代码应该是80586,并会命名为586。而新CPU的代码却是80501,但最终并没有被命名为586或者501,而是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:Pentium(希腊文“5”的意思),中文名“奔腾”。INTEL的解释是众多兼容厂商在486时代生产的486兼容产品严重影响了INTEL的品牌形象,因此到了586时代,INTEL打算独吞586品牌,但美国的法律不许以纯数字作为商标,于是INTEL就想了这个独特的Pentium来注册。

  Pentium不再是386,486的改进版,而是全新设计的P5内核架构,全系内置协处理单元,得益于制程和工艺的优化,拥有强大的浮点运算能力。Pentium也不再是纯粹的CISC处理器,而是混合了一些RISC处理器的代码,比如超标量架构,UV指令等,大大提高了指令执行效率。内置一级缓存升级到16KB(8KB指令+8KB数据),并开始支持二级缓存,更进一步的提高数据命中率改善性能。但出于成本考虑,早期缓存被集成在主板上,并以总线的频率工作。

  Pentium总共历经了三个主要型号。最早期的Pentium代号80501,1992年发布,使用Socket 4插槽,5V电压,0.8微米工艺,频率60MHz起步(ES版50MHz)。早期的80501有浮点数除法不正确的BUG(FDIV BUG)导致大量的CPU被召回,加上没有集成乘法器,总线和插槽也限制了升级,整个80501的生命周期极短,很快就被取代;中期的Pentium代号80502,1993年发布,改为使用Socket 5/7插槽,3.3V电压,0.6/0.35微米工艺,频率75MHz起步,不仅加入了乘法器,还开始支持二级缓存。晚期的Pentium代号80503,1995年发布,使用Socket 5/7插槽,2.8V电压,0.35微米工艺,频率133起步。除了将一级缓存翻倍(16KB指令+16KB数据),最大的改进就是加入了67条多媒体增强型指令集,统称MMX指令集,因此80503有一个独立的名字:“多能奔腾”。

  Pentium有三种不同的PGA封装:金盖陶,紫陶,塑料。80501由于面世时间短,无论是金盖陶瓷封装还是普通陶瓷封装都存世稀有;80502则存世大量,除了因炼金存世减少的金盖版封装外,陶瓷封装存世量有保证,另外还多了一种黑塑料俗称“麻点”的廉价封装,存世大量。 80503没有金盖封装版,只有陶瓷和黑塑料封装,存世大量。

  SOCKET4 PGA金盖紫瓷A80501:(4★)

  SOCKET4PGA紫瓷A80501:(4★)

  SOCKET7 PGA金盖紫瓷A80502:(3★)。

  SOCKET7 PGA紫瓷A80502:(3★)。

  SOCKET7PGA黑塑料A80502:(2★)。

  SOCKET7 PGA紫瓷A80503:(3★)

  SOCKET7PGA黑塑料A80503:(2★)

  PentiumODP:位宽:32bit,制程:600nm,频率:N/A,晶体管:N/A

  到了1997年,INTEL还在兢兢业业的为旧用户提供ODP升级服务。由于Pentium历经三大型号(80501,80502,80503),三种不同的接口(Socket 4,5,7),和三种不同电压(5V,3.3V,2.8V),再加上为486主板提供的魔改版ODP,因此一共有多达4种不同型号的PentiumODP,用在486主板升到5V的Pentium,Socket 4主板升到3.3V的P-MMX,Socket 5/7的锁频主板升到3.3V的P-MMX,Socket 5/7只有5V电压的主板升到3.3V的P-MMX。

  不过同样因为市场定位狭窄,反响弱,出货量少,如今也是存世稀少。

  SOCKET3 PGA紫瓷PODP5V(3★)

  SOCKET7PGA紫瓷PODPMT60X(4★)

  Pentium Pro:位宽:32bit,制程:600nm ~350nm,频率:133MHz~200MHz,晶体管:550W

  1995年,当大家还习惯性把pentium认作586的时候,INTEL发布了pentium的增强版Pentium Pro,因此也被很多人称作686。Pentium Pro中文名“高能奔腾”,使用了创新的P6架构,集成了32KB的一级缓存,最大的改变是将二级缓存内置在了芯片封装中,拥有最低256KB最大1MB的海量。透过封装也可以看到,二级缓存单元因为太过巨大,和CPU单元的晶体是相对独立的,二者通过芯片内部的总线连接,可以让二级缓存工作在和CPU一样的高频率下。内核方面P6架构最大的创新是动态执行技术,可以预测程序流来调整指令的执行,并分析程序的数据流来选择指令执行的最佳顺序,不再需要等待程序指令在流水线处理后结果再执行,因此大大提高了指令的执行效率。这让P6架构直到如今仍不落伍依旧在使用(Core系列)。

  但是Pentium Pro在DIY市场上并不常见,这与其大容量的二级缓存造成的高成本和P6架构早期的缺陷有关。P6架构的缺陷就是在当时太过超前,对32bit程序进行了大量的优化,却对16bit代码的支持欠缺。而当时IT界的应用程序还是以16bit为主,就算最新的WIN 95操作系统,也仅仅使用了16/32bit混合代码(这造成win95/98/me极其不稳定容易死机),Pentium Pro运行WIN95系统和其下的16bit软件效率奇低。而当时使用纯32bit代码的操作系统是工作站和服务器专用的NT4.0,普通用户根本用不上也没有必要用。直到6年后的NT5.1(WIN XP),纯32bit系统和程序才开始被普通用户所接受,因此生不逢时的Pentium Pro惨遭DIYer的抛弃。

  早期的大金盖版KB80521,虽然出货相对较多,但因为含金量高居各类CPU的榜首(据说每片含有1克黄金),因此被大批的送入炼金炉,造成如今存世稀少。而晚期黑版GJ80521虽然含金量没有那么高,但因为属于高频顶配版,加上1MB的超大二级缓存,造成当年售价高昂出货极少,如今更是一块难求。

  SOCKET8 PGA金盖紫瓷KB80521 :(3★)

  SOCKET8铝盖黑塑料GJ80521:(5★)

  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值Pentium Pro上市不久,“686”的称呼传遍大街小巷。在学生间流行的“同学录”里“愿望”一栏,我曾写“最想要一台686笔记本电脑”。20多年后的2017年初,我才入手了一台Corei7-6700HQ的游戏本(在这之前一直用台式机)。想想Core架构其实就是改进版的P6架构,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旧属于“686”的范畴,算是了却一个迟到20多年的心愿吧。

  Pentium 2:位宽:32bit,制程:350nm ~250nm,频率:233MHz~450MHz,晶体管:750W

  优秀的P6架构在Pentium Pro上没有形成商业优势让INTEL不得不做出妥协和改变。于是1997年,INTEL增强了P6架构的16bit运算能力,并加入了MMX指令集推出了Pentium 2,因此Pentium 2在内核上并没有本质的改变。甚至在晶体颗粒上,Pentium 2也继承了CPU和二级缓存晶体分制的特点。不同的是Pentium 2不再将二级缓存内置在芯片中,而是将二级缓存独立成数个QFP封装的子芯片,与LGA封装的CPU芯片加上一些周边原件集中在一块PCB板上,再经过一种被称为SLOT 1的插槽插入主板。官方解释放弃Socket插槽使用SLOT 1插槽可以增强散热能力,但事实同样是INTEL出于商业考虑,封杀一众兼容厂商而使用这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封装来垄断市场。散热能力是否改善尚且不说,这样的缺点却是显而易见的,原本通过芯片内部总线连接的CPU和二级缓存通道,变成了芯片外的总线连接,造成外置二级缓存只能以CPU一半的速度工作,使得二级缓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“高速”作用。因此Pentium 2的性能并没有超越同频Pentium Pro。

  由于当年出货量不小,而且年代也不算久远,因此入手并不难。

  SLOT1-80522PX:(1★)。

  Pentium 2 ODP:位宽:32bit,制程:250nm,频率:300MHz~333MHz,晶体管:N/A

  1998年INTEL推出的末代ODP,用于Socket8插槽的PentiumPro主板升级Pentium 2。整个CPU的造型就像是迷你版的Pentium 2横置在一块Socket 8基板上,同样含有CPU的核心和外置独立封装的二级缓存以及一些周边电路。虽然是ODP,但由于外置的二级缓存工作在与CPU一样的速度下,造成Pentium 2 ODP的性能非常强大,甚至可以超过同频的Pentium 2本体。

  虽然年代不算久远,但是当年使用Pentium Pro的用户群体本就很小,选择升级Pentium 2 ODP的人就更少了,因此该款CPU出货极少,目前大部分存世都是滞销的带包装的全新款,异常稀少难以入手。

  SOCKET8 PGA基板PODP66X:(5★)

  CeleronA:位宽:32bit,制程:250nm,频率:266MHz~533MHz,晶体管:1900万

  由于INTEL在Pentium 2时代为了利益,封杀兼容厂商而用起自主的SLOT 1插槽封装,让刚刚推出不久潜力巨大的Socket7一下子成了弃儿,于是各兼容厂商接下INTEL的这个弃儿开始不断的发掘Socket7的潜力,发展出众多使用Socket7接口的优秀CPU与INTEL分庭抗礼,特别是兼容厂商的龙头AMD将Socket7发展为Super7接口,推出性能接近Pentium 2,成本却只有Pentium 2三分之一的K6-2处理器,硬是从INTEL的嘴里抢下一大块蛋糕。INTEL自然坐不住了,匆忙推出简化(阉割)版Pentium 2与之抗衡。和前代阉割外部位宽,阉割协处理单元不一样,这次INTEL阉割了外置的,造价昂贵的二级缓存,保留了CPU本体和SLOT 1封装,还终于给了简化版CPU一个正式的名字:Celeron(赛扬)。

  然而用户很快就发现这个初代Celeron阉得有点狠,没有二级缓存的CPU性能异常低下,根本无法和K6-2抗衡。于是INTEL不得不改变策略,推出了集成了二级缓存的Celeron,但为了和Pentium 2拉开市场定位和售价,二级缓存被阉割成了128KB。不过和Pentium 2不同,Celeron的二级缓存是内置在芯片内的,使用芯片内的总线直连,和CPU同频运行,这让Celeron用一半的缓存,实现了接近Pentium 2的性能,一推出就大受欢迎。特别是后期INTEL为了节约成本,放弃SLOT 1封装,使用廉价的PGA黑塑料封装Celeron,更是成就了一代经典。

  Celeron受到追捧除了廉价的享受接近同频Pentium 2的性能外,在游戏流畅运行所需要的浮点运算能力上,Celeron和Pentium 2几乎没有差别。更让用户着迷的则是,Celeron原本就是INTEL匆忙推出的Pentium 2简化版,并非重新设计的新CPU,所以颗粒本质上还是Pentium 2,但为了拉开定位,Celeron的外频被降到了66MHz。因此把外频超到和Pentium 2一样的100MHz几乎成了入手Celeron用户的必然操作,超频后的Celeron性大幅提升,完全超越了超频前的同频Pentium 2,让无数的玩家疯狂。而超频这一词也是从Celeron时代而被众多玩家所熟知的(虽然初代Pentium就可超频)。

  由于年代近,当年又大为流行,如今存世依旧很多但。

  SLOT 1-SL2SY(1★)。

  SOCKET370PGA黑塑料SL3A2(1★)。

  SOCKET370PGA黑塑料SL3A2(1★)。

  由此可以看到反垄断的好处。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(就像现在的INTEL牙膏厂),产品漫天要价,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。只有存在竞争者,企业才会卯足了劲提高产品质量,降低产品售价,让消费者获得实际的利益。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农企AMD,同时打破INTEL的CPU垄断和NVIDIA的GPU垄断。如果没有农企,如今的电脑不会这么轻易走入我们的生活。

  Pentium 3:位宽:32bit,制程:250nm ~130nm,频率:450MHz~1.4GHz,晶体管:950万

  随着AMD用田忌赛马策略步步紧逼,Super 7接口下的K6-3对抗Celeron,SLOT-A接口下的Athlon对抗Pentium 2,INTEL第一次感受到了压力。Pentium 2推出还没有2年,INTEL就在1999年中期匆忙甩出了Pentium 3。事实证明第一代Katmai内核的Pentium 3完全就是赶工的作品,除了增加了SSE指令集(曾经被盛传的MMX2),核心与Pentium 2并没有太大的改进。依然是0.25微米的工艺,依然是32KB一级缓存,依然是外置半速的二级缓存,依然是奇葩的SLOT 1封装,被人们戏称为Pentium 2.5。

  但好在INTEL很快就稳住了阵脚,仅仅过了5个月,第二代Coppermine内核Pentium 3就发布了。吸取了二级缓存的速度对整体性能影响的经验,二代Pentium 3虽然只有256KB的二级缓存,但却全速集成在了CPU的硅晶内部,加上改进的0.18微米工艺,改进的PGA 370封装,让CPU可以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。很快,市场就证明了Coppermine内核Pentium 3的优秀。到了2001年,更先进的0.13微米Tualatin内核Pentium 3发布,将Pentium 3的性能推上了巅峰。

  虽然Pentium 3的性能优秀,但INTEL很快就和AMD陷入了频率大战中,唯频率至上的思路阻碍了INTEL的决策,而Pentium 3的短流水线处理模式无法大幅的提高频率,于是优秀的Pentium 3内核(P6架构)在Tualatin发布不久后就被雪藏起来,直接错过了一个时代:一个见证INTEL谷底的时代。

  SLOT 1接口的Katmai内核Pentium 3由于推出时间短,反响不强烈,因此如今存量不如Coppermine和Tualatin版本,但量也不小。

  SLOT 1-80525(2★)。

 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3Y2(1★)

 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5GN(1★)

  Celeron 2:位宽:32bit,制程:180nm ~130nm,频率:533MHz~1.4GHz,晶体管:N/A

  由于Katmai内核的Pentium 3是匆忙推出,并没有相对应的Celeron。直到Coppermine内核Pentium 3发布后,使用相同内核和封装的Celeron才出现。阉割了一半的二级缓存和部分前端总线速度,但继承了Coppermine内核的优异性能,加上超频性能依旧优秀,也是一代经典。

  SOCKET370 PGA绿基板 SL3VS (1★)

 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5VR (1★)

 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5VR (1★)

  Pentium 4:位宽:32bit,制程:180nm ~90 nm,频率:1.3GHz~3.8GHz,晶体管:4200万~5500万

  当AMD领先INTEL第一个突破GHz后,20年来处于领跑者地位的王者INTEL第一次被拉下王座成为了跟跑者。那个让INTEL颜面扫地的P6架构Pentium 3虽然相当优秀,但并不适合频率大战。于是INTEL将P6架构打入冷宫,启用了一种全新的NetBurst架构。

  多年后,很多人认为INTEL当年这一举措完全是商业决策,因为INTEL的工程师相当清楚P6架构和NetBurst架构之间的区别和优缺点。但为了顺应市场,INTEL不得不铤而走险。

  NetBurst架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超长流水线深度,从P6架构的10级一下子提高到了20级,后期甚至提到了31级。超长的流水线深度会让CPU的单周期执行效率降低,容易产生分支预测等问题,并且会增加功耗及发热量。但INTEL并不认为这会阻碍NetBurst架构的发展,因为超长流水线可以极大的提高CPU的运行频率。INTEL认为频率粗暴式的增长带来的运算速度提升,可以抵消执行效率低下这类固有缺点,而且也更容易受到市场的认可,甚至乐观的估计NetBurst架构会最终突破10GHz的关口,为INTEL挽回颜面。

  2000年底第一款采用NetBurst架构的CPU发布,命名为Pentium4。而INTEL在发布初期过于乐观Pentium4的革命性和自己对市场的把控性,采用了一系列昂贵的周边比如Rambus RDRAM内存。就像当年注册Pentium品牌,使用SLOT 1接口那样,INTEL希望借助新的标准再次垄断业界。然而市场很快就给予反击,AMD利用这个空挡上推Athlon下推毒龙疯狂的占领市场,逼迫INTEL最终抛弃Rambus RDRAM使用廉价普通的DDR内存。

  随着频率的提升,CPU的性能也在稳步提升,似乎应证了INTEL对NetBurst架构的期待,但同期的AMD步步紧逼,用较低的频率和极高的执行效率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,并开始不满足于低端市场,逐步蚕食起INTEL的高端市场。被逼急的INTEL为了应对,将NetBurst架构流水线深度提高到31级,粗暴的维持频率的提升。但消费者渐渐发现,高频下的高功率和高热量成了Pentium 4无法绕过的硬伤,而频率的大幅提升并没有带动性能上的提升,更像是一场频率大战下的商业作秀。而此时的AMD,靠着极高的CPU效能,在各级市场上开始全面超越INTEL,甚至有实力推出比INTEL售价还要昂贵的旗舰版CPU领跑业界。更让INTEL颜面扫地的是,一向以技术领先的INTEL,错失了64bit的时代第一让AMD率先拔得头筹,而面向未来的双核技术也在AMD那边呼之欲出。此时INTEL才发现自己对NetBurst架构的期待原来只是一厢情愿,10GHz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,Pentium E(至尊版)成了Pentium 4的绝唱。

  SOCKET423 PGA绿基板SL4WS (2★)

  SOCKET478 PGA绿基板SL5YR(1★)

  Celeron3:位宽:32bit,制程:180nm ~90 nm,频率:1.7GHz~2.6GHz,晶体管:N/A

  阉割了一半二级缓存的廉价版Pentium 4,继承了NetBurst架构的一切优缺点,但因为集成了较少的二级缓存,更容易达到较高频率,成为当年超频界的宠儿。

  SOCKET478PGA绿基板SL6HY(1★)

  Pentium D:位宽:32bit,制程: 90 nm,频率:2.8GHz~3.2GHz,晶体管:N/A

  频率大战燃烧了5年后,频率至上的路已经无法走下去了,这一点INTEL和AMD都相当清楚。2005年,为了继续提升性能,双方都提出了双核处理器概念。然而费劲心思比AMD提前两周抢先发布的INTEL首款双核处理器Pentium D,却被AMD嘲笑为“胶水双核”。而事实确实如此,INTEL采用了一种最原始最简单也最低效的方式创造了所谓的双核:将两块Pentium 4的CPU硅晶封装在一块基板上,使用前端总线相互连接。让人诟病的是Pentium 4的发热量本来就惊人,两块Pentium 4合在一起无异于火炉;而且使用前端总线连接而不是芯片内部通信连接,造成了2块CPU协同效率低下。这也成了压垮NetBurst架构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很快INTEL就不得不放弃曾经寄予厚望的NetBurst架构。

  LGA755 LGA绿基板HH80553 (2★)。

  Core2: 位宽:64bit,制程: 65nm~45nm,频率:1.8GHz~3.5GHz,晶体管:2.91亿

  当INTEL转投NetBurst架构把Tualatin内核Pentium 3连同P6架构一起打入冷宫后,P6架构并没有就此消失,而是被INTEL在以色列的海尔法小组接了下来。P6架构特有的低功耗和高性能很适合笔记本电脑的使用,于是P6最终转投了移动端的怀抱,以Pentium M的身份重回市场。当年INTEL主推的轻薄无线笔记本“迅驰”认证,使用的CPU即是Pentium M。随着Pentium M的继续优化和发展,用户们渐渐发现Pentium M的性能完全碾压同频的Pentium 4移动版,甚至可以超越桌面版Pentium 4,那时候甚至有公司推出了支持Pentium M的桌面平台和移动转桌面的转接口方案,被游戏玩家实测后,封为了游戏首选CPU,让世人第一次见识到了P6架构的巨大潜力。

  但作商业考虑的INTEL,主推NetBurst架构,是不会让P6架构“转正”的,更何况P6架构让INTEL有过一段不光彩的经历。然而随着NetBurst架构的接连失利,AMD的趁胜追击,内忧外困的INTEL终归不得不承认NetBurst架构以及在NetBurst架构下开发的后续产品的失败。此时的INTEL才终于发现P6架构这个自己多年前的弃儿已经成长得让人刮目相看了。于是将P6重新纳入主流产品架构。但是P6架构和Pentium这个名字虽然曾经辉煌过,但也曾经让INTEL不堪回首,因此,2006年INTEL将P6架构改了一个新的名字:“Core微架构”,架构下的新处理器也一并改名为“Core”,中文名“酷睿”,用来接替Pentium 4成为桌面版主流处理器。而Pentium这个名字就此退出了高端主流的位置,沦为了低端入门品牌。

  Core一代在移动端短暂的出现过,作为桌面端主推的换代产品则直接从Core2开始。Core2 Duo原生双核,而且全系支持64bit位宽,集成4MB的全速二级缓存,拥有极高的效能,一扫Pentium 4积累下来的阴云,让市场重新认识到INTEL在技术上的领先。不同的频率划分抢占了从高端到入门的各级市场,很快就帮助INTEL收复了失地。而同期的AMD却由于市场决策的失误,将宝错压在了APU上(理想很美好,CPU负责控制和整数运算,GPU负责浮点运算,但现有系统和软件无法支持发挥其效能,需要重新编写专用代码),加上不小心走了INTEL在NetBurst架构走过的老路,玩起了长流水线策略,最终市场萎缩无法继续挑战INTEL,让INTEL自大起来,造成Core 在10年中的发展和进步极其缓慢,被戏称为“INTEL挤牙膏”,INTEL的“牙膏厂”因此得名。

  LGA755LGA绿基板SLB9K (1★)

  Core时代是现在仍在进行的时代,因为AMD的持续萎靡,INTEL对Core架构也是小修小补,10年间除了提升制造工艺和升级核显,对核心架构的改动非常少。有传闻INTE已经在研发下一代架构了,据说是类似手机处理器那样的大小核模式。希望这个传闻是真的,也希望延续了20多年的P6架构(Core架构)可以早日等来它的替代者。

  全帖终。

  都是童年留下的愿望,现在有能力去实现而已。

  继去年花光了几年来积攒的私房钱入手了一些不太稀有的CPU后,今年有攥着攒了一年的私房钱继续入手较为稀有的CPU。但是某宝某鱼上稀有种类CPU非常少,不得已只能求助于E贝。

  DIP白瓷版金盖版C8080,所有收藏中第一块白瓷金盖的CPU。因为能用上白瓷金盖的版本大多是INTEL的工程样板,早期试生产版等,也就是非常稀有。

  CLCC紫瓷金底C80286。与常规的R80286不同,C80286不仅是编号前缀不一样,字样的印刷位置也不一样。并不稀有,但是国内某宝某鱼从来不见踪迹,只能求助于国际市场了。

  传说中用在386主板上的486 CPU,RapidCAD-1和RapidCAD-2。某鱼上收的两个全新带包装的,下了很久的决心才入...

  RapidCAD-1

  RapidCAD-2

  还有D4004,C8085在寄来的路上,回头到货了也发上来。打算最近两个月再把C3002和 Pentium II ODP也入了。这样再收集5块CPU,收藏就可以齐全完美了。可惜剩下的5块CPU里,C80188很少见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价格多少。C4004和C8086则需要分别存两年的私房钱才能入手

  ,A80386SX存在于传说中没有见过一次,至于C4040,我怕存一辈子私房钱都不一定能入手了

  今日继续入手新CPU:

  黑陶瓷版D4004:

  紫陶金盖版C8085:

  还有白陶金盖版C3002和传说中的末代ODP,Pentium II Overdrive正在寄送的路上。

  继续收货,钱袋已经空了,还欠了一屁股债。剁手啊!!

  INTEL第一款2位处理单元,CPU的前身,稀有白瓷金盖版C3002:

  INTEL第一款商用4位CPU,真正意义上的CPU,稀有白瓷金盖版C4004: